【位置、面積】 岳陽樓區(qū)地處東經(jīng)113°03′45″~113°15′05″,北緯29°13′40″~29°27′00″。位于岳陽市西北部,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。其北面為云溪區(qū);西部臨洞庭湖,與君山區(qū)隔水相望;西北隔長江與湖北省監(jiān)利縣相望;東面與岳陽縣接壤,總面積171.04平方公里。
屬丘陵低山地形。境內地質構造復雜,為地殼運動褶皺上升部分,地勢東高西低,呈階梯狀向洞庭湖傾斜。地貌以崗丘地貌為主,間與平原、湖泊犬牙交錯。山丘呈波狀,海拔多在50—150米間,最高點麻布大山海拔358.8米,南湖、楓橋湖、東風湖、吉家湖、長江鑲嵌于城區(qū)周圍,水資源豐富。地處城中心的金鶚山,峰巒盤結,綠樹成蔭,主峰海拔97米,為城區(qū)最高點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,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(fā)展,許多崗丘被推平,建成工廠區(qū)與住宅區(qū)。外營力的作用,改變了原來的自然環(huán)境。
【地質構造】 岳陽樓區(qū)地處江南古陸,地層發(fā)育不全。僅出露有前震旦系、震旦系、寒武系和第四系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:
前震旦系冷家溪群(Ptin):主要分布于郭鎮(zhèn)以北地區(qū)。為一套復理式特征明顯的海相碎屑巖建造。地層呈北西向展布,傾向北東,傾角500~800。主要巖性為粉砂質板巖,泥質板巖,斑點狀板巖等。整套巖石顏色呈灰綠色,巖性較軟,易于風化。局部形成質地細膩,色澤鮮艷的紫砂陶土礦體,呈夾層產于粉砂質板巖中,厚度一般5~lO米,最厚可達25米。地層厚度不詳。
震旦系(Z):主要分布于郭鎮(zhèn)、麻布一帶。不整合于前震旦系冷家溪群之上,為新
開塘——郭鎮(zhèn)向斜兩翼組成部分。北翼地層南傾,南翼地層北傾。傾角一般在300~500間變化。其主要巖性為泥質、粉砂質板狀頁巖,長石石英砂巖、冰磧礫泥巖、黑色炭硅質頁巖、薄層狀硅質巖、含硅質白云巖、條紋狀硅質巖等。局部見鐵錳礦層和鈾礦化。厚度692.25米。
寒武系下統(tǒng)(∈1):主要分布于郭鎮(zhèn)、雙塘等地。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上,為新開塘郭鎮(zhèn)向斜的核部地層。地層呈北向西展布,由于受強烈的擠壓作用影響,巖層產狀變化大,常形成形態(tài)復雜的緊閉型次級褶皺。主要巖性為中薄層狀炭質泥巖,含炭硅質泥巖,含磷結核炭硅質泥巖,含黃鐵礦炭硅質泥巖、斑點狀炭質頁巖,灰黑色泥質粉砂巖,中細粒砂巖。夾石煤和含釩石煤層,局部見鈾礦化。厚約300米。
第四系(Q):該地層分布廣泛,由半膠潔、松散的礫石層、砂礫石層、粉砂、湖積網(wǎng)紋狀粘上、粉砂質粘土、殘坡積物及腐植土構成。不整合于老地層之上。厚度>100米。
區(qū)內老地層出露范圍大,巖漿巖不發(fā)育,熱活動極其微弱,但在漫長的地質發(fā)展過程中,經(jīng)歷了多次強烈構造變動的影響,各期次構造形跡相互重疊交錯,形態(tài)復雜,在小區(qū)域內,難以區(qū)分其先后,只能將區(qū)內主要的褶皺和斷裂構造的基本特點描述如下:
褶皺構造,呈北西向,近東西向展布。規(guī)模較大的有新開塘—郭鎮(zhèn)北西向船型復式向斜。該向斜由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層構成,呈北西向展布,長16公里,寬3~5公里,兩翼巖石剛性強,傾角平緩,核部地層較軟,常形成緊閉線狀次級褶皺。
斷裂構造,以北西向層間擠壓破碎帶為主,其次為北東向和近東西向。北西向斷裂多產于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地層中,一般出露長度數(shù)公里,破碎帶寬度5~10米,由泥質、構造角礫巖,糜婗巖和碎裂巖充填。該組斷裂對鈾礦化及鐵錳礦體起控制作用。
來源:區(qū)新聞中心
編輯:付開